首页> 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

海宁市司法局多措并举创新打造“四型”调解工作室

发布日期:2022-06-12    信息来源:嘉兴市司法局

为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,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,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,海宁市积极探索人民调解组织新模式,打造以“长安老娘舅”为代表的“亲民型、规范型、实用型、智慧型”人民调解工作室,充分发挥品牌调解室扎根基层、亲近群众的优势,以点带面,全面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。

一是强化组织建设,打造“亲民型”工作队伍。坚持用群众身边人管群众身边事,通过自愿申请、基层推荐、组织审核等方式,从基层一线中的村(社)干部、退休政法干警中选拔人员担任专职调解员。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员“人熟、地熟、业务熟、情况熟”优势,将矛盾调解重心“触角”延伸至群众生活的各个角落,织好“亲情化”调解网络结点,以点拓面联动村、网格,带动建立基层人民调解网络体系,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就地解决。2021年,“长安老娘舅”调解工作室专职调解员蔡长高的调解人物事例在“学习强国”基层人物专栏中宣传报道;“长安老娘舅”品牌调解工作室负责人邵惠森被评为“海宁市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

二是完善标准建设,打造“规范型”组织机构。按照人民调解室设置要求,制定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标准,统一悬挂人民调解徽章、标牌、制度规范上墙,打造外观可识别性强、贴近群众、温馨舒适的调解环境。实行绩效动态管理,按照有“入”有“出”的工作原则,每年对专职调解员进行职业考核,对不适应工作需要的予以解聘。加强业务公开,设置意见箱,进行当事人满意度测评,定期公开接收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点评以及意见建议。完善“一主六副”的框架建设,以司法所中设置的品牌工作室为主阵地,突出综合性调解及“诉调”一条龙服务;在辖区范围内建设6个调解室,突出专职调解员调解特色,织密调解网络。

三是坚持民生导向,打造“实用型”服务举措。以“定期门诊”、“上门问诊”、“紧急会诊”为模式,创新打造“长安老娘舅”服务特色举措,即每周固定时间在村(社区)开展现场服务活动的“定期门诊”;针对老年人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,及时上门走访排查其法律需求,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“上门问诊”;遇重特大的群体性事件或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时,会同相关部门启动“紧急会诊”,快速到达现场为群众释法明理,平息涉事人员情绪,化解矛盾纠纷。今年以来,“长安老娘舅”调解室调解员累计上门入户调解23次16件,调处重特大纠纷112件,调解成功率近100%,获得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。

四是运用改革红利,打造“智慧型”平台载体。针对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,不断通过大数据、互联网等途径,加强调解员业务能力提升。充分发挥省人民调解大数据平台的枢纽作用,全方位监管调解流程,及时分析研判社情民意。强化“互联网+调解”模式运用,“ODR”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、“共享法庭”等新举措全面在品牌调解室推广应用,不断提升调解室的服务能力和“智慧化”水平。今年以来,组织调解员开展网上培训4场次;利用共享法庭接待法律咨询11件,协助化解纠纷3件;通过在线调解平台化解纠纷23件。

(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!)

海宁市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