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盐县打好组合拳推进多元调解工作体系建设 |
|||||||
|
|||||||
海盐县以满足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,聚焦“盐和”调解品牌建设推广,全力搭建多元解纷平台,扎牢矛盾纠纷就地调解“笼子”,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。今年以来,全县共成功调处纠纷5872件,其中镇、村一级调处量占90%以上,“盐和”获评浙江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“最佳实践”项目、海盐县首批共同富裕最佳实践。 一、聚焦“三个维度”,打造调解品牌有“新突破” 一是集群化打造本土调解品牌。突破个人、团体品牌调解工作室的概念,在全省率先探索打造县域调解品牌“盐和”,在“盐和”引领下,以镇(街道)、部门、行业为单位打造形成一批区域调解子品牌,如秦山街道“秦义联盟”、武原街道“止戈”、县妇联“盐姐姐”等纷涌而出,逐步形成“1 9 N”品牌集群,即1个“盐和”县域调解总品牌、9个镇(街道)调解子品牌和N个部门、社会组织调解品牌。二是标准化统一品牌建设模式。2021年5月,以秦山街道为试点,发布全国首个区域调解品牌地方标准——《“秦义联盟”建设与管理规范》,对调解联盟组建、制度机制建设、场所平台设置、管理评价要求等进行统一规定。“盐和”各子品牌参照该地方标准进行建设,并建立品牌运行监督机制。三是体系化形成调解运行制度。构建目标体系、考核体系、运行体系“三大体系”,出台《关于打造“盐和”区域调解品牌的实施意见》,整合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行业调解、商事调解等资源,构建“大调解”工作格局,并制定五年工作规划,量化调解组织建设、调解资源分布、调解工作成效发展指标。建立“一格两警十员”“三长一员”“星级积分管理”等工作机制,2022年5月,表彰首批“盐和”优秀盟员。 二、搭建“三大平台”,整合调解资源有“新探索” 一是以“协调联动”优化纠纷联调机制。建立“一强三调五定”工作机制,构建“镇村就地调解”“法官指导调解”“中心综合调解”三位一体调解体系,有效实现矛盾纠纷属地先行调处。推进多方联调,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和网络体系,建立覆盖市场监管、社保、公安、生态环境、民政等多个领域的行政调解机构20个,基本实现行政调解全覆盖,出台《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工作规则》,在全市首创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。二是以“有机衔接”打造诉调加邮站。建成首个驻邮政网点便民“诉调加邮站”,并在站内设置“法邮”调解室,组建“1 3 N”运行服务团队,“1”即各诉调加邮站配站长1名,“3”即配联系法官1名,联系律师1名,联系调解员1名,“N”即N名调解志愿者、普法志愿者等队伍。“诉调加邮站”集普法宣传、矛盾排摸、纠纷调解、提起诉讼、集约送达、协助执行等功能于一体,实行线上线下“一站式”服务,“诉调加邮站”成立以来共成功化解纠纷76起。三是以“优势互补”培育公益解纷联盟。发挥专业优势化解矛盾纠纷,先后培育多家具有调解功能的社会组织,如泰嘉法律宣讲社以律师志愿团队为主体,与于城司法所合作开展“社所对接”项目,进村(社区)开展矛盾调解系列服务活动20余场;在村(社区)一级培育组建民间调解类社会组织141家,均在民政部门备案。 三、构建“三种模式”,优化调解服务有“新成效” 一是推行“家门口”零距离模式。把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多跑一地”理念融入到矛盾纠纷化解中,构建“5分钟”调解服务圈,建成“家门口(厂门口)调解室”21家。依托超市(小卖店)、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群众经常聚集地建立“评理说事点”。如天宁寺社区在辖区茶馆内打造“天宁评谈”品牌,招募20余名宣讲员,每天驻点开展法律法规宣传、民情民意收集、矛盾纠纷评判,累计开展近40场宣讲活动,搜集反馈200余条民情民意。澉川社区创新打造“澉治”长凳会,通过长凳会将居民的矛盾纠纷来进行多方“会诊”。二是开启“云上调”跨时空模式。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,在秦山街道建立线上“秦义通”平台,内设警情推送、线索收集、调处回复、纠纷流转、我要点单等模块,实现基层矛盾纠纷一键上报、流转、处置。聚焦城市小区物业纠纷,海盐县精心谋划,创新打造“公证+家”物管法律服务综合应用建设,通过数字赋能打造物业“日常服务纠纷调解”等三大子场景,多跨业主、物业、社区、公证、住建、调解组织等主体,达到物业纠纷有效预防、矛盾高效化解的效果,10月20日该应用已正式上线运行。三是创新“商人解”小圈子模式。在百步镇成立“商家共治联盟”的基础上,组建全市首个“商家联盟调解室”,调解员均由具有一定纠纷处理经验的商家代表组成,“调解室”下设邻里纠纷、劳资纠纷、消费纠纷、经济纠纷、生态环境污染纠纷、其他纠纷等6个专门调解小组,今年以来,以成功调解消费、邻里、生态环境污染等纠纷165起,实现了矛盾纠纷联盟内部自行调解、自行消化。 (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) 海盐县司法局 |
|||||||
|
||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