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|桐乡市“三向发力”提升社区矫正心理矫治质效 |
|||||||
|
|||||||
今年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》实施五周年。为全面展现嘉兴市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的丰硕成果,“嘉兴司法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”专栏,通过各县(市、区)视角,系统梳理五年来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,同时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,共同推动全市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。 近年来,桐乡市深入贯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》,将心理矫治作为教育帮扶的重要抓手,以提升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水平、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为目标,搭建数字化心理监测平台,创新构建“专业化+社会化+精准化”心理矫治工作体系,推动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质效显著提升。 一、创新“互动式”团体心理干预模式。以每月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为抓手,建立互助小组,围绕情绪管理、压力疏解、人际沟通等主题,采用情景模拟、角色扮演、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,引导小组成员分享成长经历、剖析行为根源,形成“共情-反思-成长”的良性循环。2024年以来,累计开展主题团体辅导40场,其中开展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家庭心理教育团体小组课24场,参加社区矫正对象达到960人次,心理压力缓解率达85%。 二、推行“一人一策”精准化干预机制。建立常态化心理筛查、评估和干预流程,通过专业量表测评与动态行为观察,为每名社区矫正对象制定个性化心理档案。针对高风险个体,由心理咨询师、社区矫正社工及家庭成员组成干预小组,每月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,运用认知行为疗法、家庭系统治疗等化解心理危机。2024年以来,累计实施个案干预45例,成功疏导极端情绪问题12起,社区矫正对象心理测评异常率同比下降26%。 三、构建“线上线下”一体化风险预警模型。联合桐乡市桐德心理研究所,依托线上心理健康平台建立安全数据交互机制,构建心理风险分级预警模型。对筛查出的中高风险人员,系统自动触发分级响应机制,实现“危机预警-即时介入-持续跟踪”闭环管理。平台运行以来,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事件8起,并通过心理机构后期的持续干预跟踪,8名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状态明显改善,从源头上防范了极端行为的发生,有效降低再犯罪风险。 |
|||||||
|
|||||||